上海市崇明区正以 “全过程监管 + 精准化执法” 筑牢土壤安全防线。近期,崇明区生态环境局执法大队围绕一般固体废物、危险废物及工程渣土监管,通过优化执法模式、严打非法行为、直面督察整改,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监管答卷 —— 截至目前,固废领域立案 20 件、处罚超 1257 万元,入崇渣土监管实现 “不合规零流入”,切实守护着崇明的生态净土。
一、执法模式 “三大转变”:从 “多头检查” 到 “精准服务”
过去企业常面临 “多头查、反复跑” 的困扰,如今崇明区通过执法模式革新,实现了 “无事不扰” 与 “精准监管” 的平衡,核心在于三大转变:
1. 计划统筹:188 项任务 “合并同类项”,企业负担减一半
崇明大队先将市级固废、危废检查任务与区级任务 “叠加”,梳理出 188 项年度任务;再通过 “同类项合并”,将重复检查对象整合,最终聚焦 140 家企业 ——检查频次大幅减少,却实现了 “综合查一次” 的目标,既完成了监管要求,又避免对企业正常生产的干扰。
展开剩余74%截至目前,188 项任务已完成 154 项,任务完成率 81.91% ;更关键的是,通过精准排查,共发现 116 个环境问题,问题发现率达 75.32% ,每月调度整改进展,确保所有问题 “整改闭环”。
2. 事前预判:“一企一方案”,执法前先给企业 “画像”
告别 “盲目上门”,崇明大队在检查前会全面梳理企业的生产工艺、污染风险点,为每家企业制定专属检查方案。比如针对化工企业,提前预判危废存储、运输环节的隐患;针对畜禽养殖场,重点关注粪污处理设施 ——既提升了执法效率,也能更精准地为企业提供环保帮扶。
3. 技术赋能:无人机查污染,跨部门联查补漏洞
一方面,积极推广 “非现场执法”:利用无人机对畜禽养殖企业的露天氧化塘进行巡查,尤其在梅雨、台风季,及时发现氧化塘破损溢流风险,避免污染河道;另一方面,深化 “跨部门联合执法”,联合区应急管理局、交通委检查危废运输、港口码头,配合市级部门核查生活垃圾处置、危废填埋等重点企业,让监管没有 “盲区” 。
二、固废监管 “双管齐下”:线索追到底,柔性有温度
崇明区的固废监管成效,既来自 “严执法” 的力度,也源于 “巧施策” 的智慧:
1. 线索驱动:超 60% 立案来自举报,挖出跨区域大案
崇明大队高度重视每一条线索 —— 无论是部门移交的水质超标信息,还是群众举报的倾倒行为,都做到 “件件有回应”。今年超 60% 的固废立案、行政处罚,都源于线索移交或群众举报。
其中最典型的案例,是通过河道水质超标线索,查出某化工厂将危废委托给无资质单位处置的违法行为。执法人员连续 72 小时作战,顺藤摸瓜揪出跨区域运输、多地点倾倒的链条,最终责令企业整改,并处罚 1212.756 万元,形成强力震慑。
2. 柔性执法:轻微违法 “容错”,服务企业绿色发展
并非所有问题都 “一罚了之”。崇明大队对照《长江三角洲区域生态环境领域轻微违法行为依法不予行政处罚清单》,对情节轻微、及时整改的企业,采用说服教育、指导约谈等非强制性手段;上半年共作出 6 件不予行政处罚案件,其中 1 件涉及固废领域 ——既守住了环保底线,也给了企业改正的空间,实现 “法理相融”。
三、直面督察整改:渣土 24 小时盯防,36 万吨消纳零违规
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指出 “建筑垃圾倾倒问题突出”,崇明区长横地区作为市级渣土消纳重点区域,立刻启动 “硬核” 监管措施:
1. 24 小时轮守:3 人一组,不分节假日上岛监管
从 5 月底开始,崇明区生态环境局联合长兴分局、执法大队,组建 5 支小队,3 人一组轮流上岛,对入崇渣土开展24 小时不间断执法监测—— 确保每一批渣土的来源、去向都可追溯。
2. 专业培训:跟着专家学采样,全流程防 “掺假”
为避免 “不合规土方” 混入,崇明大队邀请市监测中心专家,专题讲解土壤监测规范、VOCs 采样技术,并带执法人员到渣土消纳点实操:从监测方案制定,到样品采集、保存,每一步都严格对标 ——让监管人员懂技术,才能识破 “假报告”“掺垃圾” 的猫腻。
3. 严堵漏洞:劝退 5 船不合规土方,追查第三方责任
截至目前,长横地区共接收渣土 335 船次,消纳总量达 36.87 万吨。在监管中发现 5 船次 “问题土方”(掺混建筑垃圾、含水率超标等),均当场劝退;同时,对出具虚假检测报告的第三方机构展开调查,从源头杜绝 “不合格渣土” 流入。
从 “执法模式革新” 到 “线索精准打击”,再到 “渣土全程盯防”,崇明区的固废监管既守住了生态安全的 “底线”,也兼顾了企业发展的 “温度”。这种 “硬监管 + 软服务” 的组合拳,不仅为上海乃至全国的固废治理提供了参考,更用实际行动守护着崇明的土壤安全与生态底色。
发布于:安徽省线上股票配资炒股门户网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